【重山人•重山事】“奋斗”与“良知”的完美诠释——记鲁蒙公司副总经理杨振峰
发布时间:2020-04-21 04:27:19
杨振峰,中共党员,1988年进入重山集团前身南韩水泥厂,2014年来到鲁蒙公司工作。一路走来已经在重山集团工作了30多个春秋,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洒在了重山这方热土,也从一名基层员工成长为集团的一名高管成员,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角色,丰富的经历和不俗的成绩,铺就了杨振峰在重山的成长足迹。面对这样一位经历丰富的重山元老,姿历尚浅的小编记者很难对他展开系统的采访,只能请他给小编讲两个他的故事,以完成既定的《重山故事》采访任务。
一、大事面前显本色,难事面前看担当。
杨振峰回忆,进入公司已有30多个年头了,大大小小的事遇上也不少,也让我学到了很多。最记忆犹新的是公司调我参与2009年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的建设与管理。当时,一听“旋窑”这个词就是懵的状态,那时不懂啥是“旋窑”,没见过旋窑的设备,更不用说旋窑生产原理和工艺技术要求,产品参数那就更不用提了,一片模糊像无头苍蝇一样无所适从,眼看着生产线马上竣工,可公司对旋窑熟悉了解的人还没有着落。经公司研究让我带队到东华水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新型干法工艺学习,可以说这次学习不同以往,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又是第一次接触新技术,兴奋与压力并存。来到东华水泥后,我第一次看到东华水泥旋窑中控室那一墙的电子屏幕,每个屏幕呈现着不同画面和不同的参数数值,当时就在想这是如何做到的呢?这些数字都代表啥 意思……?这一连串疑问,激起了我久违的学习欲望,心里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利用这次学习机会,尽快掌握新型工艺、技术和操作,不能辜负领导对我的期望和信任,也明确了自己新的奋斗目标和方向。但事与愿违,在经过最初两天的相互客套之后,东华水泥的领导职工忙起来往往就忘记我们是来学习的,问人家也没空搭理我们,有空的时候只能是大家休班的时候,又不好意思再去占用人家休息时间。但总得想办法解决这问题啊,一方面我们看资料学理论,一方面跟着他们下车间,遇上疑惑和难题先默默都记下来,然后我抽个时机叫着他们一起吃饭,在吃饭空档就不断问问题解疑惑。我们常开玩笑说“人家酒桌吃饭是谈钱、谈生意,我们是学技术、学本领”,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们去的每一个人都想尽一切办法学技术、学本领。有时我和同事们每天在生产线上的时间达到16小时,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全部在一线熟悉现场的每一个工艺节点,每一个岗位流程,牢记每一台设备特点和操作参数。学习期间东华水泥也出现过故障停机,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发生了一起煤粉事故,想起当时的场景我真是不知所措,一片迷茫,但是看见师傅们从容淡定、井然有序的处理各项应急工作,不混乱、不脱节,环环相扣,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最终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传来旋窑运行的“轰轰”声,设备运行恢复正常、操作参数运行稳定......”此时我从师傅们脸上胜利的笑容深深的意识到“时间”和“经验”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的宝贵!面对事故我们要临危不惧,用理性的思维来处理各项工作,从事故中让我也深刻的认识到精确操作和严格控制各项参数的重要性,它不仅与质量、成本有直接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必须具备红线意识,只有相互协调,合理操作才能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学习结束后,我被任命为旋窑分公司经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了旋窑生产运行特点,实现了达标达产,这期间配套的余热发电工程也顺利竣工投运。整个旋窑生产线成为集团再次腾飞的压舱石和造血机,奠定了企业多元化发展的经济基础,我在旋窑生产线工作的6年,个人也实现了新的突破和进步。
二、扬帆再起航,谱写新篇章
2011年集团投资建设鲁蒙公司,从建厂到试产,水泥年销量基本在20万吨左右,这个销量对集团来说并不是一个乐观的数字。2014年初,李学董事长召开会议并与杨振峰谈话,希望他能到鲁蒙公司担任生产经理,协助公司领导狠抓产销量,扩大产销规模,尽快提高整体效益,李学董事长希望杨振峰在两年内尽可能把水泥产销量提到60万吨。
如何完成“60万吨”?杨振峰带着任务目标和董事长的殷切期望,背上行囊来到千里之外的鲁蒙公司,那时旋窑生产线刚进入试生产阶段,余热发电还在建设中,刚到鲁蒙就被这里的气候深深地刺痛内心,这里几乎天天刮风,风里带着雪,这就是大家常说的“白毛风”,刮到脸上是深深的刺痛感。来到鲁蒙之后,听到第一个沉重的消息就是,集团总部派来建厂的许多员工没有意愿留下来,气候问题,待遇问题,恋家情节等成为摆在公司领导面前的一道道难题!隔三差五就有员工申请调回总部,大家思想不稳定。初来乍到,没想到一来就得解决这些困难,真是愁坏了杨振峰,没有稳定的人员,光有设备如何完成董事长交给的任务!于是,公司领导通过各种方式情感留人、思想留人、待遇留人来稳定员工队伍,同时,通过集团公司借调、朋友推荐、各种招聘等多种方式,逐步充实了部分关键岗位人才,满足了生产经营需求。但是随着员工队伍的逐渐壮大,新的问题接踵而来,真是“按下葫芦起来瓢”,“沟通”却成了头疼事,鲁蒙公司的兄弟姐妹们分别来自山东、山西、内蒙、辽宁等,文化不同,背景不同,语言习惯不同......。日常工作交流成了头等大事,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召开班前班后会、生产调度会、例会等形式,加强沟通、交流。下班后也经常聚在宿舍召开茶话会,大家唠嗑、谈心,久而久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鲁蒙宿舍文化。解决了队伍问题,接下来开始商讨产销量的问题,鲁蒙公司受当地气候及地域限制每年只有4至9月五个月的生产销售黄金期,如何抓住这个时间段,把产销量提上去,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鲁蒙地区一般在每年4月以后市场才逐渐启动,市场启动前就是水泥和物料储备阶段,但是从建厂以来一直就是只要生产满仓后就停窑,每年大约停5次左右,每次停窑开窑费用大约在20万左右。这是一份很大的费用支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杨振峰向公司领导建议到外面租场地建立暂存仓库,增加储备能力,以减少停窑时间,降低生产成本,为加大黄金期的销售量创造条件,就这样大家齐心协力,一股作气在2014年10月份提前完成了全年的任务目标,鲁蒙公司的销售量同比提高了3倍,向董事长交了一份满意答卷,也一举打破了鲁蒙公司传统的产销模式。在此之后,鲁蒙公司这支队伍无论是人才队伍建设、生产控制与调度,产品产量与质量等各项工作都齐头并进,一次又一次的刷新历史记录,并成为巴林左旗乃至蒙东地区的骨干水泥企业和纳税贡献大户。
故事讲到了这里,小编问杨振峰,是什么支撑着你在面对困境的时候能够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呢?他回答说:作为重山集团的一名员工,我始终牢记集团公司为我提供的发展平台、集团领导对我的栽培和信任、同事们对我们支持和帮助,不能辜负集团及领导们对我的期望,更不能对不起自己的良心。简单的话语,却深深的表达了杨振峰对集团公司及领导们的感激和重山家园的热爱。
重山集团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代代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奋斗的重山人,才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刷新着重山发展的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