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泥错峰生产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18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促进构建北方四省一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水泥和采暖错峰生产协调机制的提案》,提出在秋冬季采暖期间统一停止水泥窑熟料烧成工序的生产,与供暖锅炉进行错峰防止污染物排放叠加的建议。同年6月,张高丽副总理在经济日报《经济内参》第69、70、71期有关水泥错峰生产报道上作出重要批示。2014年9月2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环境保护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环境保护局联合印发《关于实行水泥错峰生产有关要求的通知》。10月23日,工信部原材料司、中国水泥协会、辽吉黑三省重点水泥企业相关负责人应邀参加了新疆地区错峰生产启动会。11月,在工信部支持下,中国水泥协会组织泛东北(辽吉黑内蒙)、泛华北(京津冀晋鲁豫)地区相继开始实施秋冬季采暖期水泥错峰生产。苗圩部长在此后“关于水泥错峰生产落实情况的报告”上批示,“此项工作很有意义,应予坚持”,随后向马凯副总理呈送了有关报告,得到国务院领导肯定。当年,由于水泥企业停止燃煤燃烧的窑炉煅烧工序错峰生产,使得北方冬季燃煤污染进一步降低,整个北方地区水泥企业亏损面也显著减少。
2015年11月13日,国家工信部、环保部联合印发《关于在北方采暖地区全面试行冬季水泥错峰生产的通知》(工信部联原函〔2015〕542号),至此,由北方地区水泥企业因为产能严重过剩而根据市场规律从供给侧端自发主动停窑减排的自律行为,首次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以水泥错峰生产的工作形式全面展开。2015年西北地区(陕甘青宁)水泥企业全面跟进错峰生产,中国水泥协会在工信部的业务指导下,发挥协会作用,配套制订了泛东北地区、泛华北地区《水泥企业错峰停窑自律公约》。当年水泥行业实现利润329.7亿元。
2016年5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4号)明确提出将“推进错峰生产”作为压减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加以实施。文件要求“在采暖地区的采暖期全面试行水泥熟料(含利用电石渣)错峰生产,缩短水泥熟料装置运转时间,压减采暖地区熟料产能,同时有效避免水泥熟料生产排放与取暖锅炉排放叠加,减轻采暖期大气污染。其他地区水泥熟料装置在春节期间和酷暑伏天也应错峰生产。”这是国务院首次将错峰生产作为建材行业产业政策予以支持鼓励。同年10月25日,工信部联合环保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泥错峰生产的通知》(工信部联原函〔2016〕351号),就落实国办发〔2016〕34号文件精神,做好2016—2020年期间水泥错峰生产进行部署,为未来五年错峰生产工作常态化奠定了基础。水泥行业实施错峰生产、加强减量置换、加大环保督查和矿山治理同步推进,2016年水泥行业利润上升到518亿元。
2017年水泥错峰生产工作进一步得到中央领导和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的肯定,明确写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环大气〔2017〕29号)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环大气〔2017〕110号),同时工信部办公厅和环保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2+26”城市原材料行业2017—2018年秋冬季开展错峰生产的通知》(工信厅联原函〔2017〕602号)。2017年南方地区也推行水泥错峰生产,当年行业实现利润877亿元。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重点区域采暖季节,对钢铁、焦化、建材、铸造、电解铝、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实施错峰生产”。7月国务院《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重点区域实施秋冬季重点行业错峰生产”,“实施差别化管理,要将错峰生产方案细化到企业生产线、工序和设备,载入排污许可证”。“企业未按期完成治理改造任务的,一并纳入当地错峰生产方案,实施停产。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的,要提高错峰限产比例或实施停产。”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2018-2019 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环大气〔2018〕100号)《汾渭平原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环大气〔2018〕132号)《长三角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的方案》(环大气〔2018〕140号)等文件,均明确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实施工业企业错峰生产。2018年在全面推行错峰生产的基础上,国家对重污染天气重点区域的环保督查行动更加严格,水泥行业停止窑炉煅烧和粉磨工序的天数明显增加,供需关系得到极大改善,当年行业利润超过1500亿。2019年水泥市场需求同比增加5%,全行业利润指标再上一个台阶,实现利润1867亿元。
期间中国水泥协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水泥行业错峰生产实施的指导意见》和《水泥行业错峰生产工作实施细则》等文件,推行水泥行业自律。有的省市区协会经常性的组织错峰生产工作总结会,摸索重污染天气时按照城市统筹错峰生产,既保障产品供给又应急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