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工业简史 | 淄博水泥:浇筑一座城的工业年轮
发布时间:2025-08-25 01:28:48
(图为四宝山双创公园城)
在淄博高新区东部山区,“双创公园城”的葱茏绿意间,藏着一段关于“灰与绿”的深刻对话。谁能想到,这座如今串联起生态与创新的城市地标,曾是浓烟滚滚的水泥厂旧址。二十载时光淬炼,从环境立市战略的破冰之举,到关停、修复、重生的三步走实践,淄博水泥工业以自身的嬗变,映射出老工业城市的突围密码。
这不是简单的产业更迭,而是一场关于发展逻辑的根本重构。当水泥窑的轰鸣渐次远去,留下的不仅是工业遗存的斑驳印记,更是一座城市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辩证关系的深刻领悟。从殖民时期的无奈起步,到建设年代的激情燃烧,再到转型时代的破茧成蝶,淄博水泥的百年历程,恰是传统工业在时代浪潮中涅槃重生的生动注脚。
工业基石 水泥产业的崛起与荣光
淄博水泥工业的起点,带着殖民掠夺的屈辱印记。1943年,日本为掠夺轻金属资源设立南定工场,在造铝设备未安装完毕时,就利用既有设备试生产水泥,成为这片土地上水泥工业的发端。彼时的水泥生产,如同近代中国的命运一般,在列强操控下扭曲生长,难谈自主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水泥工业注入了全新生命力。作为“建筑粮食”,水泥是国家建设的基石,而淄博凭借丰富的石灰石、煤炭资源与便利交通,迅速崛起为重要的水泥产业基地。“国家大搞基本建设,从工业民用建筑到交通基础设施,对水泥的巨大需求,让淄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山东恒建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牛全林的感慨,道出了产业兴起的时代背景。
(图为博山水泥厂旧址)
20世纪50年代,土立窑开启了淄博水泥的工业化征程。山东博山水泥厂的前身是山东淄博石粉厂,当时隶属于淄博专区实业公司,后改名为山东博山水泥厂,从机械加工石粉转向水泥生产,成为山东省立窑水泥的先驱;1956年,国营湖田石矿的建成,标志着水泥原材料专业化生产的起步。彼时的生产条件艰苦卓绝,“人工装料、人工卸料,半机械化立窑时代,也只是入料实现机械操作。”原山东博山水泥厂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史庆渭的回忆,勾勒出早期建设者的奋斗图景。
技术突破始终是产业前行的引擎。1963年,山东铝厂建成省内首条回转窑水泥生产线,利用工业废渣赤泥生产高标号硅酸盐普通水泥的技术属国内首创,1978年,该技术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1966年,山东博山水泥厂试产油井水泥成功,填补了国内立窑生产该品种的空白。这些突破不仅提升了生产效能,更让淄博水泥在国家重点工程中崭露头角。
(图为淄博博山水泥厂修建矿山大桥 —向阳桥)
向阳桥的建造,成为那段激情岁月的生动注脚。为解决荆山石灰石的运输难题,山东博山水泥厂横跨公路、河流与铁路,建成这座工业地标。“它是水泥厂的生命线,更是‘博水人’智慧的结晶。”史庆渭的话语中饱含深情。
正是这样的创新与坚守,让淄博水泥在计划经济年代稳步发展。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淄博水泥一直在建材工业生产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产品的出厂合格率、优质品率在全省列首位。1985年,全市共有水泥企业36家,总设计年生产能力400万吨,水泥工业总产值达到1.3亿元,全市水泥产品获省级以上的优质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72%。山东博山水泥厂生产的“建设”牌水泥更应用于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场馆、山东省体育中心运动场、胜利油田等国家重点工程和民用设施建设。
阵痛转型 从环境危机到绿色革命
改革开放的浪潮,为淄博水泥工业带来了机遇,也催生了新的挑战。1988年,山东博山水泥厂厂长傅庆馥创造的《规范化工作法》,以“355工作法”为核心,实现了管理模式的革新,获“全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傅庆馥被授予“全国优秀企业家(金球奖)”“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这一时期,张店、淄川、临淄等地的水泥厂纷纷崛起,机械化立窑成为主流,淄博成为全国立窑水泥生产的标杆。
(图为山东博山水泥厂退休员工)
然而,繁荣背后隐忧渐显。“九五”至“十五”初期,我市水泥行业近90%的立窑生产线工艺落后,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淄博高新区东部山区因水泥厂集聚,成为尘土飞扬的重灾区。“以前,四宝山尘土飞扬,石块能打碎村民家的窗户玻璃,夏天不敢在院子里吃饭。”淄博高新区军屯村原党总支书记张隼春的描述,道出了生态与发展的尖锐矛盾。
转折始于2002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环境立市”战略,以2条年产10万吨水泥生产线的爆破拆除为标志,拉开东部地区整治转型的大幕。至2006年,中心城区42条水泥生产线全部关停搬迁,张店水泥等老牌企业退出历史舞台。这场“刮骨疗毒”式的变革,倒逼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图为淄博山水水泥有限公司全景)
山水集团的进驻成为关键转折点。“它带来了‘鲶鱼效应’,大生产线实现了成本下降、质量稳定、用人减少的革命性变化。”市传统产业发展中心建材冶金科科长陈振福表示。
1998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由原淄博市建材工业公司下辖管理的华辰集团总公司、山东博山水泥厂、淄博水泥厂、山东建材机械厂等十几家企业合并重组。至本世纪初,一家覆盖水泥、建陶、建材机械、玻璃深加工、压力容器等十余个系列几十种产品的市属重点企业集团——崇正集团,从时代与命运的抉择中走来。2003年,崇正集团建成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请全国最好的设计院,选最优设备,结束了淄博没有新型干法的历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乃孝的坚持,为产业升级树起标杆。
(图为崇正集团)
阵痛中孕育新生。2006年,有着55年历史的博山水泥厂完成使命关停,成为产业转型的缩影。与此同时,宝山水泥、山铝水泥等企业陆续改建干法生产线,淄博水泥工业在阵痛中完成了从立窑到旋窑的历史性跨越。这场转型,不仅是生产工艺的迭代,更是发展理念的重塑——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从环境换取增长转向环境优化增长。
智造未来 新质生产力的绿色答卷
(图为山东重山集团有限公司)
进入新时代,淄博水泥工业的转型步入深水区,智能化、绿色化成为破局关键。2011年,山东重山集团率先启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项目。“我们采用全国首家热盘炉技术处理危险废弃物,实现‘燃料替代、原料替代、环境替代’的有机统一,并拿下了山东省水泥行业第一张工业废弃物经营许可证。”山东重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鲁淄言语中透着自豪。“重山”牌水泥也因为质量过硬,跻身青岛胶州国际机场、临连高速、济莱高铁等重大工程供应商之列。
(图为东华水泥厂区)
东华水泥的转型路径同样可圈可点。面对煤炭资源枯竭的危机,淄博矿务局2004年组建山东东华水泥公司,专注特种水泥研发,产品应用于济青高铁、济南穿黄隧道等工程。更值得关注的是,企业布局钙基新材料、绿色循环经济和“碳中和”产业链,年产功能性粉体材料1000万吨、钙基新材料300万吨,具备提供全场景、全价值链碳管理及工业数字化综合服务能力,助力新材料强省建设实现新突破,成为资源型企业转型的典范。
(图为东华水泥 “工业大脑”)
智能化改造为产业插上翅膀。2018年,东华水泥与阿里云合作开发全国首个水泥“工业大脑”,2023年升级至2.0版本,实现无人工厂、能源管理等全流程智能化。“它能24小时不间断精准管控,既节能降耗,又提升安全系数。”企业技术部副部长孙冲的解读,揭示了数智化的核心价值。山东宝山科技则通过5G智慧厂站、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从矿山到生产的全流程智慧化,完成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跨越。
绿色发展理念渗透产业肌理。淄博山水水泥建成2.7公里全密封运输皮带廊,矿山设备接入中央控制系统,成为绿色矿山建设范本;崇正集团研发的特种水泥覆盖道路、油井、核电等多个领域,实施的“工业美学”工程实现污水零排放,获评市级首批绿色工厂;宝山科技积极推行工业反哺农业的企业发展新模式,建设淄川俊岭田园综合体项目,打造集生态工业、现代农业、文化服务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绿色发展创新示范基地。
淄博淄川俊岭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孔江表示,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共分三期,截至2024年已完成一期,共投资1.5亿元,建成7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大棚、3公里观光河带等设施,并优先雇用家庭经济困难人员就业,免费为8个自然村提供种植大棚,使这8个自然村每年增收8万余元。
定制化、资源化成为未来方向。“通用水泥就像一块布,而实际需求可能是西服、背心或袜子,定制化才能避免资源浪费。”牛全林的比喻生动贴切。如今的淄博水泥企业,能在日产3000吨窑炉规模上自如地切换多品种生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日臻成熟,正从传统建材供应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
一炉窑火照初心,百里青山见未来。
从殖民时期的屈辱起步,到建设年代的激情燃烧;从改革开放的粗放扩张,到新时代的绿色转型,淄博水泥工业的发展历程,恰似一窑水泥的淬炼——经烈火焚烧而坚硬,历风雨洗礼而重生。当“双创公园城”的绿意覆盖昔日的工业疤痕,当智能工厂的数据流替代水泥窑的浓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产业的涅槃,更是一座城市对高质量发展的执着追求。
水泥的故事,是淄博的故事,也是中国的故事。它见证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发展跨越,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如今,在“新材料名都”的蓝图中,淄博水泥正以新的姿态踏浪前行,用绿色与智慧,继续浇筑着城市的未来。(文字整理:淄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群 王雪茹)
责任编辑:刘世玉
一审:相国旗
二审:赵瑞雪
三审:李海容
本作品为原创作品,版权属淄博市融媒体中心所有。欢迎社交平台转发分享。